今天是: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研讨交流
在善于与人和谐相处中走向更大成功
   2013-04-22 17:23:00    字体显示:  

 余 迭 荣

 

   与人和谐相处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证。美国的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也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可见,一个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是多么重要。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老太太坐在小镇郊外的马路边纳凉,有个年轻人来到老人面前问道:“请问老人家,住在这个小镇上的人怎么样?我正打算搬来住呢!”老太太看了一下年轻人,反问道:“你要离开的那个地方的人怎么样?”年轻人回答:“不好,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住在那里没快乐可言,因此我打算到这儿来住。”老太太叹口气,说:“小伙子,恐怕你要失望了,因为这个镇上的人,也和你那个地方的人差不多。”年轻人走了,继续去寻找他理想的居住地。过了一会儿,一位姑娘来到老太太面前,询问同样的问题。老人也同样反问她。这位姑娘说:“哦!住在那里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我正在寻找一个更有利于我的工作发展的小镇,我舍不得离开那个地方,但是我不得不寻找更好的发展前途。”老太太面露笑容,说:“姑娘,你很幸运。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跟你在原来住的地方一样好的人,你将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想寻找敌人,你就会找到敌人;你想寻找朋友,你就会找到朋友。一个不善于与人和谐相处的人,到了哪里,都会认为别人难以相处。一个善于与人和谐相处的人,见到任何人都会融洽相处。那么,怎样才能与人和谐相处呢?与人和谐相处就必须坚持两条法则。一条是黄金法则,其内涵是:你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黄金法则出自基督教《圣经·新约》中的一段话:“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其实,这条法则也就是早在2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孔子就说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法则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运用一种能让自己感到满意的方式去对待别人,以避免矛盾和纠纷。另一条是白金法则,其内涵是: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们,你就怎样对待他们。白金法则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演说人之一和最受欢迎的商业广播讲座撰稿人托尼·亚历山德拉博士与人力资源顾问、训导专家迈克尔·奥康纳博士研究的成果。这条法则也可表述为“人之所欲,才施于人”。这条法则是从研究别人的需要出发,然后调整自己行为,以别人认为最好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使别人过得轻松舒畅。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时刻牢记并综合应用这两条法则,我们将会终生受益无穷。而要综合应用好这两条法则,就应当做到“六个善于”:

   一、要善于尊重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是与人和谐相处的前提。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在美国,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故事:一天下午,一位穿得很时髦的中年女人带着一个小男孩走进美国著名企业“亚联集团”总部大厦楼下的花园,他们坐在一张长椅上,女人不停地在跟男孩说着什么,一脸生气的样子。不远处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打扫垃圾。小男孩终于不能忍受女人的大声责骂,他伤心地哭起来。女人从随身挎包里揪出一团白花花的卫生纸,为男孩擦干眼泪,随手把纸丢在地上。老人瞅了中年女人一眼,她也满不在乎地看了老人一眼,老人什么话也没有说,走过来捡起那团纸扔进一旁的垃圾桶内。女人不停地责骂,男孩一直都没停止哭泣,过了一会儿,女人又把擦眼泪的纸扔在地上。老人再次走过来把那团纸捡走,然后回到原处继续工作。老人刚刚弯下腰准备清扫时,女人又丢下了第三团卫生纸……就这样,女人最后扔了六七团纸,老人也不厌其烦地捡了六七次。女人突然指着老人对小男孩说:“你都看见了吧!如果你现在不好好上学,将来就会跟他一样没出息,做这些既卑贱又肮脏的工作。”老人依旧没有动怒,他平静地对中年女人说:“夫人,这个花园是亚联集团的私家花园,按规定只有集团员工才能进来。”女人理直气壮地说道:“我知道,我就是‘亚联集团’所属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边说边拿出一张名片丢在老人的身上。老人从地上捡起名片,扔进了垃圾桶,并且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拨了一个电话。女人十分生气,正要理论时,发现有一名男子匆匆走过来,恭恭敬敬地站在老人面前。老人对男子说:“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亚联集团’的职务!”。“是,我立刻按您的指示去办!”那人连声应道。老人说完后径直朝小男孩走去,温和地对小男孩说:“人不光要懂得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每一个人。”说完后,就朝大厦走去。中年女人由生气变成了惊呆,他认识这个男子,他是亚联集团所有分公司的总监。“你……你怎么会对一个清洁工毕恭毕敬呢?”她惊奇地问道。男子用同情的眼光对女人说道:“他不是什么清洁工,而是亚联集团的总裁。”中年女人一下子瘫坐在长椅上。在这个故事中,中年女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正眼看过老人一眼,她除了不尊重老人的劳动果实,更重要的是不尊重老人的人格,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就必须做到“三个待人”:一是平等待人。充分认识到任何一个人,无论他贫富贵贱,无论他职位高低,无论他学识深浅,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我们没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审视别人,也没有资格用不屑一顾的神情去嘲笑别人,假如别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们不能用傲慢和不敬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有些地方不如别人,我们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理应有的尊重,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去面对所有事业上的强者与弱者、所有生活中的幸运者与不幸者,切实做到对上不卑不亢、对同事不厚此薄彼、对下不盛气凌人。二是礼貌待人。在与人交往中面带微笑、和气说话、认真倾听、耐心回答、热情迎送,通过一个善意的眼神,或一个会心的微笑,或一声真诚的问候,或一个得体的举止,让别人拥有一份好心情。特别是在接待服务对象时要坚持一问好、二请坐、三问事、四记录、五解答、六送行,切实做到来有欢迎声、问有应答声、走有送行声,让服务对象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三是友善待人。用与人为善的态度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到关爱他人,多做嘘寒问暖、雪中送炭、雨中打伞的事;不苛求他人,多信任、体谅、谦让人;不强加于人,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多听别人的意见,共同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温馨、充满欢乐。

   二、要善于理解别人。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是与人和谐相处的法宝。理解是跨越彼此的桥梁,人们在交往中有了相互理解,很多矛盾就能得到有效化解,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丽。有这样一则关于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故事:屠格涅夫在一次外出散步时碰到一个穷人向他乞讨,他在衣袋里摸了半天,然后抱歉地说:“兄弟啊,实在对不起,我没带吃的东西,钱包也丢在家里了。”乞丐突然紧紧地抓住屠格涅夫的手,一个劲儿地说:“谢谢你,谢谢你,太谢谢你了!”屠格涅夫奇怪地说:“你谢我什么呢,我什么也没有给你啊。”乞丐激动地说:“我本想找点东西吃然后去自杀,没想到你竞然称我为兄弟!还向我表示歉意,您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懂得从对方角度来考虑对方的需要,让对方感受到别人的尊重与理解是多么的重要。理解别人就必须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耐心倾听。真心诚意、全神贯注、耐心细致地倾听对方的陈述,不轻易打断别人的话,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匆忙下任何结论,努力在倾听中感悟和体会别人的痛苦,在倾听中发现和感受别人的快乐。二是注重换位思考。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多想想如果我是对方,我需要的是什么,我不希望的是什么,善于准确把握别人的动机、心境和难处,真正做到急别人之所急、想别人之所想、帮别人之所需,以赢得更多人的信赖和尊重。三是注重求同存异。坚持求大同存小异,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自觉做到容人之长见贤思齐、容人之短宽以待人,容人之功为其喝彩,容人之过以德报怨,容人之异兼收并蓄。

   三、要善于关心别人。关心别人是一种品质,是与人和谐相处的要诀。有这样一则感人肺腑的故事:古代有两位农夫兄弟,共同耕种一块土地,粮食丰收后各自分一半。做哥哥的已成婚有子,可弟弟还没有成家。一天晚上,弟弟在想:哥哥结婚有了孩子,家庭负担重,应该多给哥哥一些粮食,于是他起身把自己的一些粮食挪到他哥哥的仓库里。在同一个晚上哥哥也在想:我已经有家了,现在有媳妇关心我,将来有孩子照顾我,而弟弟还是单身,他应该为今后多存一些粮食,为此他起床把一些粮食挪到了弟弟的仓库里。在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自己的粮食都没有减少。到了第二天晚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第三天晚上他们还是这样做;就在第四天晚上他们碰了面,这时他们才发现,他们彼此在对方的心中是多么的重要,关爱之情是多么的深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是真诚地关心别人,他就会无私地付出而不求回报。关心别人就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细心体察。善于体察别人的酸甜苦辣,了解别人的需要,并采取不同的方式,尽量满足别人的需要,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善意和关爱。二是坚持先人后己。始终牢记先人后己的处事原则,在做事之前先替别人考虑,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用爱心架起穿越心灵的桥梁,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三是坚持体贴入微。注重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入手,通过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细微的动作,一条温馨的短信,让别人从中切身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春天般的温暖。

   四、要善于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是与人和谐相处的捷径。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摆脱困境,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开始振作,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高兴快乐,有谁不感到快乐呢?这样的人时时处处被他人喜欢着,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朋友,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也总会得到他人的热情帮助。有一个这样的真实故事:一位穷苦的学生为了凑足学费,到外地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由于他一心一意想凑足学费而不想多花钱,于是他决定硬着头皮向人讨些食物。他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开门的是一个小女孩,他一看便失去了勇气,心想,天下哪有大男生跟小女孩讨东西吃的?于是他只要了一杯开水解渴。小女孩看得出他非常饥饿,于是拿了一杯开水和几块面包给他。他很快把食物接过来,狼吞虎咽地吃着,在一旁的小女孩看到他这种吃法,不禁偷偷地笑着。吃完后,这位学生很感激地说:“谢谢你,我应该给你多少钱?”小女孩笑着说:“不必啦,这些食物我们家很多。”这位学生觉得自己很幸运,在陌生的地方还能受到他人如此温馨的照料。多年以后,小女孩感染了一种罕见的疾病,许多医生都束手无策。小女孩的家人听说有一个医生的医术很高明,找他看看或许有治愈的机会,便赶紧带小女孩去接受治疗。在医生的全力医治和长期护理下,小女孩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健康。出院的那一天,护士交给小女孩一份医疗费用账单,小女孩几乎没有勇气打开来看,心中知道可能要一辈子辛苦工作,才能还得起这笔医疗费用。最后,小女孩还是打开了,看到签名栏写着这样一段话:“一杯水和几块面包,足够偿还所有的医疗费用。”小女孩眼里含着泪水,终于明白,原来主治医生就是当年的那个敲门的男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人当初帮助别人的时候,也没想过要得到回报,但善有善报的故事,还是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时一个小小的助人举动,可以给他人以温暖和希望,会让人感动不已,甚至铭记终生。帮助别人就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做雪中送炭的事。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从物质上或精神上给予无私的帮助,救人于危难或紧急关头,让别人渡过难关、摆脱困境、战胜困难,真正感受到人间真情和温暖。二是做锦上添花的事。在别人取得成功的时候,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取得的进步、取得的荣誉,投以敬佩的目光,报以热烈的掌声,送以友善的微笑,致以真诚的祝贺,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三是做平淡无奇的事。在平常的时候,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帮起,在点点滴滴的助人行动中播撒爱心、传递真情、收获快乐。

   五、要善于欣赏别人。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是与人和谐相处的妙招。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欣赏者必须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的善念;被欣赏者必将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台湾有个叫林清玄的学生,读高二时被记了两次大过、两次小过,留校察看。他的学业和操行都是劣等,多数老师对他很失望,但他的国文老师王雨苍却常常把他带到家里吃饭,有事请假时,还让林清玄给同学们上国文课。王老师对他说:“我教了50年书,一眼就看出你是个能成大器的学生。”这句欣赏的话让林清玄感动和震撼,他发奋努力,决心不负老师的厚望。后来,林清玄成了台湾乃至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一天,林清玄路过一家羊肉馆,一个陌生的中年人跑过来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说起20年前他们会面的情景。当时林清玄在一家报馆做记者写社会新闻,有一天,警察抓到一个小偷,林清玄前去采访。警察介绍,这个小偷犯案千件却是首次被捉,一些被偷的人家,几星期后才发现失窃。小偷长相斯文、目光锐利,他拍着胸脯对警察说:“大丈夫敢作敢当,凡是我做的我都承认。”警方拿出一沓失窃案的照片让他指认,他一看屋子被翻得凌乱的照片,说:“这不是我做的,我的手法没有这么粗。”林清玄心生敬意,写了一篇特稿,欣赏地感慨:“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这么灵巧高明、风格这样突出的小偷,如此专业,斯文又有气魄,真是罕见。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站在林清玄面前的羊肉馆老板,正是那个小偷。老板诚挚地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做起正当事。”林清玄很是感动,没想到当年几句欣赏小偷的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使一个坠落的青年走向光明。林清玄的经历告诉我们:一句话可以成为一个人一生的阳光,也可以成为一辈子的黑暗。特别是当一个人身陷困境时,一句欣赏的话就是一团燃烧的烈火,能给人温暖,点燃自信,燃亮自尊,能让人在黑暗中看到前路的光明,从而使人奋发向上、冲破阴霾、走出困境。欣赏别人就必须做到“三个懂得”:一是懂得发现。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场合去发现别人的长处,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发现别人的才能,切忌紧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二是懂得赞美。发自内心地对别人美丽的服饰、动听的歌喉、漂亮的书法、敏捷的思维、深刻的见解、优异的成绩、有趣的爱好、高尚的人格等,进行恰如其分、点到为止的赞美,让被赞美者从中感受到快乐和温暖。三是懂得悦纳。不仅要有容人的胸怀,而且要有容事的度量, 不以自己之长比别人之短,不怕别人超过自己,虚心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六、要善于学习别人。学习别人是一种智慧,是与人和谐相处的良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一般进步就比较快,否则就进步比较慢。让我们来听一个有关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是一位对知识孜孜以求的人,他一生热爱学习,到处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由于孔子虚心学习、勤奋钻研学问,他年轻时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从不满足于学问上所取得的成就。他认为学无止境,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时,他决心再拜老师,继续学习。于是,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来到距家乡上千里的洛阳,拜当时的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找到了老子。可老子对他说:“你就是孔子啊!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您的学问很深,跟您学习,必有长进。再说,越是研究学问,越应学习更多的知识。”老子很感动,就收了他这位学生。此后,孔子每天不离开老师左右,虚心学习,随时请教。老子就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习结束了,辞行时,孔子恳求老师给予临别的教诲。老子拉着他的手,情真意切地说:“有学问不浅露于外表,讲道德不分贫富,你就是这样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你对我的尊敬叫我感动。”孔子听了老子的话,连忙行礼。回到家乡后,孔子在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们称赞孔子的学问,也很敬重他的品行。学习别人就必须做到“三个心”:一是虚心学。端正学习别人的态度,坚决防止和克服自以为是、故步自封的思想,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和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二是精心思。对别人的优点和经验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把握其实质性的内涵,发现其普遍性的方法,找到其规律性的东西,从中博采众长、撷取精华、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三是真心用。坚持跳出自己看自己,用别人的优点和经验来对照检查自己,真正把别人的优点转化为自己的优点,把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努力在学以致用中超越自我,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完美。

                                          (作者系三明市委编办主任)

收藏】 【打印】 【关闭
主办:三明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制作:三明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中心
  闽ICP备 2021011001号-1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230号
欢迎您登录本站,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