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350400F276766594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19 年度)
单 位 名 称 |
三明市植保植检站 |
法定代表人 |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三明市植保植检站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负责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报、防治及植物检疫,植保技术推广、培训,新农药试验示范等工作。 |
|||
住 所 |
三明市梅列区列东红岩新村37幢(三明市农业局办公大楼307、309室) |
|||
法定代表人 |
胡启镔 |
|||
开办资金 |
3(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财政核拨) |
|||
举办单位 |
三明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3508 |
3.3518 |
|||
网上名称 |
三明市植保植检站.公益 |
从业人数 |
5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 况 |
无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认真贯彻落实省站及市委市政府的新目标、新任务,以农业提质增效和农药减量控害为目标,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认真组织农作物重大病虫和检疫性病虫监测预警,扎实推进绿色防控,积极开展统防统治,推广新型药械和化学农药替代,增强农药使用监管,积极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试点回收。2019年全市争取中央及省级资金690万元,完成统防统治283.3万亩次,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推广达433.6万亩次,全市农药使用量4850.8吨,比2018年减少3%以上。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全年病虫发生情况 去年又是一个暖冬,连续三年暖冬,再加上受“中部型厄尔尼诺”影响,去冬今春雨水多,低温霜冻时间短,有利于病虫越冬。春季以来,雨日异常偏多日照不足,早季农作物生长缓慢,长势总体偏弱;整个上半年雨水异常偏多,而到8月份以后的下半年全市却进入异常干旱季节,全年异常多雨和干旱的气候条件对今年病虫发生情况影响较大,全年农作物病虫总体呈现上半年重、下半年偏轻的特点,早稻病虫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7.43万亩次,较去年增46.20%;受上半年气候因素影响,单季稻病虫前期偏重发生,单季稻病虫中后期和晚稻主要病虫害呈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250.74万亩次;今年我市在水稻上首次发现水稻细菌性穗枯病,发生面积约500亩左右。柑桔病虫发生面积发生121.5万亩次,同比减少约31.86%;其中早季柑桔病害如棒孢霉褐斑病及柑桔黑星病发生较重,柑桔红蜘蛛、柑桔锈壁虱等虫害比往年轻;落叶果全年病虫害中等发生,虫害重于病害,全年发生26.29万亩次;茶叶病虫发生23.96万亩次,主要是茶小绿叶蝉、丽纹象甲、黑刺粉虱、茶毛虫和茶炭疽病、白星病;蔬菜病虫全年发生124.91万亩次,上半年主要以霜霉病、灰霉病、晚疫病、枯萎病等病害为主,下半年以瓜实蝇、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黄曲条跳甲和潜叶蝇、粉虱等虫害为主。据统计,全市主要作物病虫发生面积770.3万亩次(去年744.08万亩次),防治面积为1125.43万亩次(去年1047.53万亩次),挽回损失91312.9吨。 二、植保植检工作完成情况 (一)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做到精准施药 一是完善监测点的病虫数据采集及信息化管理,及时报送重大病虫害发生信息;二是根据病虫情,适时召开全市病虫趋势会商会;三是加强对国家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工作督导,发挥领头羊作用。四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现代媒体发布病虫预报、预警信息,提高预报质量和信息服务水平。全年指导全市植保系统发布各类病虫防控信息200期以上,掌握病虫发生高峰期施药,减少用药次数,减少农药使用量。 (二)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做到专业高效节药 一是培育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着力提升装备水平,利用中央和省级资金,加大对有一定规模的服务组织的购机扶持力度;二是努力扩大服务范围,在果树、茶叶和蔬菜上进行试验示范;三是开展统防统治示范,完成每个县培育一个以上年防治面积超3000亩次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组织,粮食产能核心示范区实现专业化统防统治全覆盖,逐步实现整乡、整村全面推进。据统计,2019年全市各类作物统防统治示范面积48.7615万亩次(其中水稻23.815万亩次,蔬菜1.822万亩次,果树15.5125万亩次,茶叶4.318万亩次,其它3.294万亩次),辐射推广面积236.1085万亩次,全年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总面积为283.3万亩次(201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与茶叶面积和园林水果面积的总和为539.68万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2.8%,超额完成省站下达的统防统治任务。 (三)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用其他技术替代化学农药 大力推广以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有机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切实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全市共建立112个绿色防控核心示范点,示范面积达4.8万亩;大面积推广应用绿色防控产品、高效低毒农药、现代高效植保机械及科学用药技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2019年全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全市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433.6万亩次,完成省站下达任务数。 (四)加快推广先进农药械,提高农药利用率 一是组织植保技术人员参加外出学习,扩大视野,今年共组织15名植保人员参加在福州举办的第35届全国植保“双交会”;二是鼓励推广使用自走式水旱两用型喷杆喷雾机,风送式高效远程喷雾机,牵引式/自走式果林喷雾机,农用植保航空器(无人机)等高效能植保器械。全市拥有高效植保机械数量(不含作业效率较低的背负式手动、电动喷雾器)1698台套(去年724台套),日作业能力达14万亩(去年8万亩),其中:植保无人机321架,比2018年新增129架。三是加大新农药试验示范,加强科学用药技术指导。积极推广氟啶虫酰胺、氟虫双酰胺、噻虫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戊唑醇、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醚菊酯、苯醚甲•丙环、氟啶胺等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不断规范农药投入品的安全使用,组织开展水稻新农药防治试验和示范。全年组织各地开展新农药、新药械试验、示范、推广,新农药推广面积达70万亩次以上。 (五)及时应对,做好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的防控工作 一是落实属地管理加强领导。建立“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层层落实防控责任,明确主管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控制方案和应急防控预案,有力有序推进防控。二是加强监测及时预警。加大加密开展灯诱和性诱成虫监测,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大田普查,扩大作物监测范围,完善监测网点,及时掌握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三是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让农民群众和基层植保干部,尽快掌握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的识别和综合防控技术,掌握关键期,选对防控药剂。四是加大防控落实责任。细化切实可行的防控技术方案,因地制宜落实防控措施;发挥植保专业服务组织作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提高防治效果。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扩散蔓延,避免造成农作物大面积连片爆发成灾。全市先后在12个县(区、市)40个乡镇发现该虫为害玉米,累计发生面积为2376.02亩。设立了1100多台套监测设施设备,建立620个性诱和灯诱监测网点,实行全天候立体监测,投入普查人员2000多人次;组织273人次参加省部级视频会、推进会及防控现场会,全市累计举办培训59期次,3240人次,发放技术挂图、手册、资料2万余份。累计防治面积5538.72亩次,累计统防统治面积1345亩次,不仅保证了防治效果,而且降低了农药使用量,做到见虫区域应防尽防,防控效果超95%。 (六)加强监管,落实好安全生产 一是植保设备安全管理。加强测报灯、杀虫灯安全使用,做好防护隔离栏,张帖触电危险警示牌,做好定期维护,专人负责。二是植保器械安全使用。加大宣传,推动防治组织制定安全操作规范,强化安全作业管理,尤其要做好植保无人机的登记,不在危险场所作业,防止掉机伤人。三是抓好农药使用安全监管。通过各种渠道、媒介加大禁限农药、高毒高残留农药替代、安全用药间隔期、对人及动物敏感药剂等宣传,加强施药技术指导,防止作物产生药害,避免施药者中毒等健康安全。全市植保技术培训161期,培训人员6443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万份。 (七)开展疫情调查,做好检疫工作 按照省站要求,开展专项疫情调查,特别是红火蚁的普查与防控;做好全市25万亩的水稻制种的产地检疫工作,为“中国稻种基地”建设保驾护航;加强检疫员培训,做好检疫证书的发放等工作。 (八)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试点回收机制 根据省厅及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我市的宁化、大田和建宁3个省级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县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工作试点,探索以“遏制增量、消化存量、统一回收、集中处置”为模式,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财政支持、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原则,建立相关部门协调监督、回收点有偿回收、回收企业集中存贮运输、有资质单位规范处置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机制。3个试点县共回收55吨,处置29吨。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本单位业务范围不涉及资质认可、执业许可事项 |
|||
绩 效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况 |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 情 况 |
无 |
|||
填表人: 陈彩霞 联系电话:13850877956 报送日期:2020年03月20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