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信息 > 外地信息
江苏全面复制推广“1+4”模式探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来源:[机构编制工作信息]   2020-03-02 16:06:00    字体显示:  

  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探索形成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审批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村治理一网格、指挥调度一中心的“1+4”基层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基层体制改革新路子。目前,已在全省48个经济发达镇和江阴市的所有镇(街)推行“1+4”基层治理模式,建立了集中高效审批、强化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治理结构。

  一、聚焦基层需求,打造“1+4”治理模式

  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通过统筹优化执政资源、选优配强村书记、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等举措,实现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比如,江阴市徐霞客镇构建了“镇党委—21个党建联盟—154个基层党支部—377个党员中心户”的四级联动体系,为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南京市秦淮区打造“两赋两强”的街道集成改革模式,探索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二是审批服务一窗口。直接赋予经济发达镇面向群众、企业的审批服务权限,驻镇机构审批服务事项同步进驻。在此基础上,将原先住建、城管、人社、卫计、市场监管等20多个条线窗口整合成10个左右的综合窗口,实行窗口“全科受理”“一窗办结”。同步建立镇、村(社区)两级联动的便民服务网络,推进便民服务向村(社区)延伸。开展“不见面审批(服务)”,推动一般事项“不见面”、复杂事项“一次办”、多数事项“可代办”。经济发达镇全年办件量平均达到10万件以上,最多的镇日均办件量达到3000多件,办结时限缩短了60%以上。同时,健全审批监管信息“双向推送”制度,做到了审批事项“一批就管、审管同步、无缝衔接”。

  三是综合执法一队伍。赋予镇政府城管、安监、农业、劳动监察等10大领域、300多项行政执法权限,组建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按照队长专家型、队员复合型、队伍全能型的要求,组建全能型的执法中队,分片进行综合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等,健全依据权责清单追责机制、“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鼓励举报机制、市场主体信用承诺机制、重大风险监测防控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实现了执法的公开、透明、可追溯。

  四是镇村治理一网格。将镇域内20多个条线部门的管理网格横向整合为1个综合网格,网格内整合了原城管、安监、人社、民政等30多个部门的200多项便民服务事项、80多项社会管理事项、700多项执法处罚事项,涵盖便民服务、社会管理和巡查执法三大领域。每个网格配置“一长五员”(即网格长、网格员、督查员、信息员、联络员和巡查员),通过清单管理、定位管理、节点管理、绩效管理等制度,做到任务到人、职责上肩、巡查落地、奖惩严格,真正实现“上面千条线指挥、下面一张网兜底”。

  五是指挥调度一中心。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支撑,汇集数字城管、12345政务热线、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专网以及各类数据,开发一体化平台,建立管理服务综合指挥中心,形成“信息归集—预警研判—分派处理—联动协调—督查考核”事件处理闭环,成为镇党委、政府指挥调度、督查考核的神经中枢和基层大数据交汇集中、分析应用的智慧中心,第一时间发现、处置各类问题。省级层面以“免费开发、无偿使用、有偿维保”为原则,组织开发了审批服务综合执法一体化平台,力争整合基层21个平台、77APP,预计可为基层节约20多亿元。

  二、聚合群众诉求,突出“四大转变”

  一是从管理本位向人民本位转变。新体制在制度设计、机构设置和人员使用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民之所望、改革所向的价值理念和面向人民群众、符合基层需求、简约便民高效的要求。在管理理念和机构职能上,由管理本位向人民本位转变,由便于管理向便于服务转变,回应企业和群众诉求,注重改善用户体验,做到“让企业创业受尊重、让百姓办事不求人”。

  二是从碎片行政向整体政府转变。通过机构综合设置、前台为群众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再造行政流程、人员统筹调配使用等一系列举措,从根本上改变“碎片化行政”现状,以整体简约政府形式对外进行管理服务,努力做到把方便留给群众、把复杂内部消化。

  三是从局部分散向系统集成转变。一方面充分吸收借鉴全国各地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比如网格化管理、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综合设置等做法。另一方面注重从改革配套上下功夫,在协调各方上做文章,制定好审批执法规范、服务资源下沉、人员管理使用、财政分成支持等配套措施,使基层有人有权有物。

  四是从疲于应付向快速处置转变。由于权力小、人员少,乡镇对镇域内的各类问题疲于应付、四处灭火,群众也很不理解。通过赋权力、改体制、统一网格加网络等措施,提供了“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乡镇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反馈,精准回应企业群众诉求,做到事情件件有交待、事事有着落。

  三、聚力改革要求,注重“四个同步”

  一是与加强基层党建同步。在改革启动之初就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紧抓不放、一抓到底,紧扣治理抓党建、加强党建带治理。无论是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审批服务便民化,还是网格综合设置、统一指挥调度,都突出党建引领,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

  二是与推进“三治融合”同步。在改革中同步积极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提升了基层自治水平。组建自治组织“三会”,即爱心基金会、村民理事会、乡贤理事会;法治组织“三团”,即法律顾问团、普法宣读团、乡贤裁判团;德治组织“三队”,即志愿服务队、村规监督队、矛盾调解队。在党建引领下,厘清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职责,形成了“事情一起干、好坏村民判、矛盾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三是与精准赋权同步。将300多项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发生频率高、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的审批服务事项和行政执法权限,依法赋予乡镇政府统一对外行使,相关人员同步划转。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充分向基层倾斜,为改革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与运用信息技术同步。将“互联网+”运用于基层治理的全领域、全过程。针对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等问题,综合设置一网格,统一部署一张网。坚持“依法、安全、保密”的原则,有序共享部门数据,依法保护个人信息,使管理更精准、服务更方便、执法更高效。

收藏】 【打印】 【关闭
主办:三明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制作:三明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中心
  闽ICP备 2021011001号-1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230号
欢迎您登录本站,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